主题 : 中国历代茶具(上)
级别: 模拟菜鸟
UID: 283
精华: 0
发帖: 156
威望: 0 星
金钱: 2625 浮游币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人气: 0 点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4-03-26
最后登录: 2006-02-27
楼主  发表于: 2004-03-29 22:49

中国历代茶具(上)



  茶是一种悠久而隽永的文化,她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可考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神龙时代,“神龙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自此,中国茶文化绵延而下,沿着历史的河床,如血液般在古老的中华民族躯体里流淌了几千年。翻开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能嗅到茶香,而今,品茶早已由饮水解渴的生存需要升华为一种文化行为,旁及文学、书画、工艺美术、佛教、道教、农艺诸方面,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成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从而构成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

  品茶之趣,固然要有平和之心境、纯朴之氛围,而更在于茶本身之独具神韵。明代许次纾写《茶疏》,举出品茶四要素:“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四者当中,水与火属于无形之物,茶为生物之灵,均是自然的产物,惟饮茶器具是人为特制,集中反映了人们的创造智慧、技艺情趣,值得鉴赏、玩味。

  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四字。这个“具”是什么样子,称呼什么,质地和用途如何,都不清楚。由古至今,茶具品种多样,千姿百态。且不说远古先民使用的拙朴憨实的种种彩陶、黑陶饮具,也不谈汉魏名士们谈古赋诗,以茶、酒会友所用的青瓷茶具,仅从茶艺广为盛行的唐代算起,茶具已经是各式毕具,美不胜收,朝野上下无不饮茶。自唐代起,烹茶、啜饮不断礼仪化、规范化、艺术化,茶还在佛、道宗教的影响下,成为款待客宾和祭祀神佛、祖先、亡灵的必备之物。茶具的直接视觉感受成为品饮茶的先导。陆羽总结前人用茶、煮茶、制茶、饮茶的方法,写出了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茶叶专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陆羽传》),陆羽渐渐被奉为“茶神”、“茶圣”,茶具的种类也更加多姿多彩。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诸朝,随着饮茶风尚的社会化,茶肆、茶楼有了“多种经营”,饮茶方式由唐代饼茶煮饮发展到宋代的末茶冲饮,再到明代的茶叶泡饮,茶具的形式也有发展变化。特别是进入清代之后,茶具日益成为文人雅士的玩物,文化品位又有提高,其生产、制作进入色彩纷呈的鼎盛时期。茶具在观念上已与酒具分开,茶具艺术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美术门类,林林总总的茶具产生了独特的魅力,有一种整体效应使人为之倾倒。
 
  茶具是实用器具,因饮水品茗而生,盛水灌茶是其最初的功能,随着茶道、茶艺的流行,人们对茶具的质地、设计、制作也越发讲究,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茶水的品质、人们的口感。但是,这个原因还不足以使茶具具有历千百年而不衰的魅力。茶具的魅力,更在于她的素雅,中国古代茶人给茶具冠以高雅的名称,如给风炉取别号为苦节君,将茶盒称为合香,碳篮子叫乌府,茶杯谓之啜香,共有27种之多。到了宋代,对茶具统称为“玉川先生”。而在唐宋诗词中,几乎对每一种茶具都有描写。当然,也有可能是通俗的、大巧若拙的,总之,是适合了一部分人的审美情趣的。这样,茶具的制作、观赏,无疑是一种美的追求,品茗与赏器同时进行,这才符合茶艺的要求。

青涩篇.陶

  按现代硅酸盐科学的理论,陶器是泥土加水成型,经高温焙烤后生成的一种物质,它是人类第一次将一种天然物质经过加工将其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发明创造。陶器的颜色有红、灰、白、黑,这是由于原料或烧制技术不同而造成的,其发展过程是红陶-灰陶-黑陶-白陶。而彩陶和彩绘陶则是以装饰手法不同来分类的陶器,器物表面有不少符号、纹饰,含有原始宗教、巫术的用意,但也不乏美感。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陶碗、陶瓶
年代:仰韶文化时期
规格:陶碗高10.9cm 口径20.3cm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数千年前远古先民使用的两年陶器:陶碗和陶瓶。碗用来盛食物或饮水,瓶则是汲水器。  
  仰韶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最为发达。主要器形有平底罐、三足鼎、盆形灶等,纹饰十分丰富,以白、黑、红色描绘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几何纹,形象生动,艺术价值很高。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彩陶圈足碗
年代:大溪文化时期
  这件陶碗是长江中游重庆巫山大溪文化鲜艳的彩绘陶器,于烧制后再描绘上图案的作品,其色彩较之烧制前就绘饰的彩陶要容易剥蚀。这件陶碗有圈足和几何纹饰,距今约6400-5300年。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和白陶,彩陶非常发达。主要器形有曲腹杯、筒形瓶、器座等,主要纹饰有瓦纹、条带纹、人字纹等。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八角星纹彩陶豆
年代:大汶口文化时期
  另一类大汶口文化遗物——彩陶豆。豆本身不是饮器,而是食器,古书上说它是用来放肉的。其形状与高柄杯有关(有一种高柄豆与高柄杯更像),与后世的盏托也有关。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的主要器形有深腹鼎、高柄豆、高柄杯、深腹罐等,代表饰纹有划纹、水波纹、涡旋纹等,用红、黑、白三色绘成,多为沙质红陶和泥质红陶。晚期渐多为灰陶、黑陶、白陶。其中白陶是极富盛名的,制作胎料是瓷土,只是烧成温度不够(达不到1200摄氏度以上)才是陶器,这说明我国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找到了制造瓷器的原料。
级别: 模拟菜鸟
UID: 283
精华: 0
发帖: 156
威望: 0 星
金钱: 2625 浮游币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人气: 0 点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4-03-26
最后登录: 2006-02-27
沙发  发表于: 2004-03-29 22:52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黑陶镂孔高柄杯
规格:高21.75cm 口径7.25cm 足径6.05cm
年代:大汶口文化时期
这件高杯杯系泥质黑陶器具,侈口、深腹、圆形底接高杯,圈足。器壁较薄,似蛋壳,表面乌黑发亮,杯上有七条联珠状镂孔装饰。器型严谨规整,朴素大方,亭亭玉立。这是新石器时代饮水杯中较为风雅的一种,类似今天喝葡萄酒的高脚杯,其高柄顺应了当时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是大汶口文化晚期黑陶制作工艺成熟时期的作品。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陶碗、陶瓮
规格:陶碗高6.1cm,陶瓮高14.1cm
年代:战国时期
  一大一小两件陶器摆在一起。它们距今约2200年的岁月,而离前述仰韶文化的陶碗、陶瓶少说也要有3000年了。
  战国时期的烧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窑床用土坯砌成,烟囱设在窑腔上面或后面,保持烧窑温度,从而使烧出的陶器质地坚致。另一变化在于装饰,江南地区的印纹硬陶原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但兴盛于商周。其拍印纹饰起初是为了使泥条盘制而成的器体致密牢固,拍打工具是陶拍。为了避免拍打时粘上陶土,就在陶拍上系以绳索或刻制花纹。久而久之,古人对花纹的美观讲究起来,印上的纹饰便日渐规整,丰富多样。
  这两件陶器正是印纹陶,此瓮或称为罐,与后世茶叶罐之类抑或有点联系。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陶碗
年代:东汉
  汉代的烧陶工艺吸收了原始瓷器的器表着釉技术,并创制了以铜为呈色剂的低温铅釉陶器,为我国后来各种不同颜色低温铅釉陶器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汉代的日用陶器,有做饭的釜、甑等炊具,有饮食用的碗、钵等器,也有作为盛物用的瓮、罐、缸、壶等。器表装饰有绳纹、划纹、弦纹等。彩绘多见于盘、碗、盒、壶、罐等陶器的器表,有朱绘的,也有用红、青、绿、黄、橙等色绘出线条、几何图案和珍禽走兽等到纹样。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青釉鸡首壶
规格:高11cm
年代:晋朝
  鸡首壶,又称鸡头壶、天鸡壶,晋时也称罂,流行于晋至唐代初年。它的造型一般是:盘口、细颈、鼓腹、平底,肩部有鸡头状的流,故名。这种器型在三国、西晋时已出现,当时在罂或罐的肩部装饰一鸡头状的流,而相对应的另一边的把则饰为鸡尾。东晋时,这种造型成为定式。到了隋代,鸡头壶器身由矮胖变为细高,有柄上端呈螭首状或有双鸡头的形式。釉色除青釉外,也有部分黑瓷和少量白瓷制品。而自南朝到隋,实心的鸡头壶少了,多成为空心鸡头能倒水的实用流。初唐时,鸡头壶还能见到,大体上还是隋朝的样子,再往后就渐渐少见了。
级别: 模拟菜鸟
UID: 283
精华: 0
发帖: 156
威望: 0 星
金钱: 2625 浮游币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人气: 0 点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4-03-26
最后登录: 2006-02-27
板凳  发表于: 2004-03-29 22:54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洪州窑五盅盘
年代:南朝
  盘中的碗较小,故称盅,品酒、品茶皆可,1979年江西清江齐建武三年(496年)墓出土。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越窑莲花纹碗
规格:直径11cm
年代:南朝
  这件越窑碗胎质细密,釉色青绿,莲瓣纹线条流畅,造型小巧精致,堪称佳品。
  南朝时期,龙窑有了长足发展,龙窑因蜿蜒假龙而得名。一般窑长20-80米,宽1.5-2.5米,高1.6-2米,窑头最小,中部大,升、降温快,适于快烧。一般烧影青黑釉等品种。
  浙江绍兴、上虞、余姚等地古称越州,素以烧造陶瓷器出名,东汉起已有了著名的窑场,烧制出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越窑产品的造型、装饰既有时代特点,又有一脉相承的传承关系。瓷器在釉色上的特征起初是青中略带黄色,称为艾色;后渐渐变化,有了湖水般清澈的湖绿色。南朝时期,明器已基本停烧,而以生产实用器具为主。南朝的碗有所加高,口、底缩小,口沿细而薄,腹壁饱满。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青釉杯
规格:大杯高10.2cm,直径3.3cm,小杯高7.2cm 直径9.2cm
年代:隋代
  隋代的历史很短,只有三十余年,但为强盛的唐王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陶瓷器发展史上,隋也是一个新的转折点。
  隋朝瓷器主要分为青瓷和白瓷,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贴花等。隋瓷的胎体一般较为厚重,以灰白色居多。釉为青色,也有青中泛黄或黄褐色的。釉有很高的透明度,烧成后常呈流珠状。常常是器的内壁为满釉,而器的外壁施釉不到底,有露胎。由于这时器物常常采用支具叠烧法,品器底一般都有支烧的钉痕;又由于器物是在明火中直接烧成,匣钵的使用还没有后代那么普遍,所以釉面不太均匀,而且往往还粘上不少烟尘,显得不太明净。
  隋代青瓷的主要产地有河南安阳、河北磁县、湖南湘阴、江西丰城等地。
  这件青釉杯在同时代瓷器里并不醒目,但与东汉及以前的陶碗相比,显然漂亮许多。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白瓷龙首双身壶
规格:高18.6cm,口径4.5cm,底径4.5cm
年代:隋代
  白瓷在南北明时已开始生产,而真正成熟的白瓷直到隋代才出现。中国白瓷最早产生于北方地区,特别是河北和河南两地,南方的白瓷要比北方晚近300年。河北内丘邢窑的隋代窑址是目前发现最早制造白瓷的地方。
  白瓷在隋朝的生产相当普遍,它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在含铁量最低的瓷胎上涂以透明或乳浊的高温釉而烧成。工匠们的技艺这时有了很大进步,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三氧化二铁的呈色规律,然后有意降低釉中的氧化铁的含量,最终制成了白瓷。继隋代白瓷之后,唐代邢窑、宋代定窑、景德镇窑和明德化窑等都以生产白瓷而闻名,生产的邢瓷、卵白釉瓷、甜白瓷、象牙白等白瓷在中国陶瓷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白瓷也为青花和彩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隋代墓葬中曾出土不少白瓷器,如北齐武平六年(575年)河南安阳范粹墓,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征虏将军张盛墓、大业四年(608年)周宣帝外孙女李静训墓、大业六年(610年)金紫光禄大夫姬威墓等。1982年,内丘与临城交界的贾村隋代白瓷窑址等出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白瓷,尽管其中有些属于早期的白瓷,还有点白中带青,但其后就无可争辩的是正宗白瓷了。
  在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中,龙柄双连瓶和龙柄鸡首壶堪称精品。龙柄鸡首壶这一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青瓷传统造型,这次以白瓷的全新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而龙首双连瓶更是造型别致致、气度不凡之作。双连陶器远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如双连壶。唐、宋时瓷器有双鱼瓶、双连杯、双连瓶等,其中双加瓶到清代一度流行,出现了合欢瓶,这自然是有特别的吉祥含义的。

级别: 模拟菜鸟
UID: 283
精华: 0
发帖: 156
威望: 0 星
金钱: 2625 浮游币
贡献值: 0 点
好评度: 0 点
人气: 0 点
在线时间: 0(时)
注册时间: 2004-03-26
最后登录: 2006-02-27
地板  发表于: 2004-03-29 22:57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越窑青釉海棠式碗
规格:高10.8cm,口径纵32.2cm,横23.3cm,足径11.4cm
年代:唐朝
  越窑瓷器的釉色特征是青中略微带黄,人称艾色(如针灸所用艾草的颜色)。后来逐渐变化,如清水般的湖绿色成为越窑瓷器中最美的颜色。至于秘色瓷在生产则更为越窑瓷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越瓷有着莹润的釉色和坚硬的胎质,故陆羽称赞它是“类玉”、“类冰”,是“天下第一”。
  唐代越窑的种类主要有碗、盘、壶、瓶、盏托、粉盒等。晚唐时的碗有了更多的式样,如荷花碗、荷叶碗、海棠碗、菱形花口碗等。图中这只就是海棠式碗,平底、浅腹、敞口,碗口做成海棠叶形,十分优雅别致。唐代饮茶之风极为盛行,这直接导致了茶碗流行。唐代茶碗中敞口、坦腹、玉壁形底的式样在当时称作茶瓯,即《茶经》所记“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的品种。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规格:高9.4cm,口径21.4cm
  神秘的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在这首诗里,诗人称赞秘色瓷是“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这秘色瓷碗,碗口是葵口,呈五瓣,外壁是金银团花,内壁纯白,而釉色比一般的越瓷产品更青绿。由于是为朝廷所制,所以做工特别讲究,各个部位认真细致,一丝不苟,非常规矩、端庄,加上厚薄匀称的胎体和莹润可人的釉色,使得秘色瓷如同一位秀媚而端庄的大家闺秀。
  据研究,秘色瓷的烧造地点就在浙江慈溪的上林湖一带,这里有早先专为朝廷烧制瓷器的贡窑遗迹,也有江南田野风光。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青釉雕花三足盖罐
规格:高5.3cm,口径8cm
年代:五代
  这是五代时期耀州窑的一件盖罐。耀州窑的青釉其实有不同的颜色,天青的雅致,淡青的含蓄,都各有韵味。而这件青釉是碧绿苍翠,釉色晶莹欲滴,又是一种风味。
  盖罐这类器物,使人联想到现代的茶叶罐。在清代的同类器物中,有许多被肯定为茶叶罐,由此上溯,这件五代的盖罐,同样有理由认为是存放茶叶的。
  瓷罐大致从东汉开始流行,器型大小不一,釉色多种,盖罐以宋代耀州窑、吉州窑等产品为有名。
  存放茶叶(或茶末)的盛贮器具,以实物所见,最早是湖州东汉墓中的青瓷瓮,上书“茶”字。要长期存放茶叶,必须要有专门的器物,而取用方便、密封性能较好的盖罐便能解决这一问题。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白釉风炉、茶鍑
规格:高15.6cm
年代:五代
  风炉即古代煮茶所用的炭炉,功用有点像从前冬天使用的火锅(南方又称暖锅),但风炉煮的是茶,火锅烧的是下饭喝的汤。风炉一般以铜或铁铸成,状似古鼎,有三足,并饰古文或图案。炉壁与炉膛有间隔,其间用泥涂满充填。炉膛用锻铁或揉泥制成,内有放燃料(主要用炭)的炉床和三个支架。炉腹有通风口,炉底有洞口以出灰,下有承装炭灰的盘,名字就叫承灰。日本至今仍有人用这种风炉来煮水。
  茶鍑又名釜、鬴,就是煮茶用的锅子。一般以生铁制作。鍑耳方形,使安放平稳;鍑缘敞开,使茶末煮沸时能扬展得开;鍑脐扁长,使锅心温度高,易沸腾,茶末易沸扬,茶味得以烹煮出来。
  这套器具均施白釉,釉法凝厚处微泛青色,腹下、底部不施釉,应为邢窑产品(传河北唐县出土)。
  茶炉出土实物并不多见,尤其是名窑瓷器。
user posted image
名称:鎏金银盐台(唐)及摩羯鱼壶(辽三彩壶)
  在茶道发展过程中,陆羽对茶中加盐进行了保留,使这一方法得以延续至晚唐。
  说到盐台,先要谈及我国的饮茶方式。从历史上看,饮茶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西汉至六朝的粥茶法(煮茶与煮粥,煮茶差不多),其实是带药味的羹汤,也可叫药茶阶段;唐至元的末茶法,即将茶研成末饮用,也称为盐茶阶段;之后直到现在都是茶叶阶段。当然,这是极粗略的划分。
  唐人饮茶,要在其中加入橘皮、盐、胡椒、姜等调味品,所以得有装贮调料的器具,法门寺出土的银龟盒、银坛及盐台就属此类。这只鎏金银盐台就是供放盐和胡椒用的。它分为盖、台盘和支架三部分,盖上头是一枝含苞的花蕾,盖呈倒覆的卷荷叶,盖上饰有四尾摩羯鱼;支驾上三根银丝交合处,有两尾摩羯鱼和两颗莲花棒珠。盐台各部分之间由焊接而成。
  摩羯纹是唐代流行的纹饰之一,也有人称之为鱼龙变纹。摩羯(梵文makara)本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长鼻、利齿、鱼身的动物,它的形象来源于鲸、象、鱼、鳄等动物,这种纹饰从公元前3世纪起,在印度一直非常流行。大约在东汉,摩羯纹与佛教一起传入我国。由于它与我国的龙在外观上有某种相似,所以被当做吉祥图案。它的大量运用,是唐代文化开放与容纳的一个表现。
  法门寺出土物中还有一只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是与盐台功能相似的茶具,也用于盛盐等调料。

新新航向
级别: 模拟名流
UID: 294
精华: 1
发帖: 7668
威望: 4 星
金钱: 92 浮游币
贡献值: 54 点
好评度: 12540 点
人气: 74 点
在线时间: 268(时)
注册时间: 2004-03-26
最后登录: 2023-04-11
草席  发表于: 2004-03-30 01:42

楼主对古文化很有兴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