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 |
2004-03-29 22:49 |
茶是一种悠久而隽永的文化,她是华夏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可考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神龙时代,“神龙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自此,中国茶文化绵延而下,沿着历史的河床,如血液般在古老的中华民族躯体里流淌了几千年。翻开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能嗅到茶香,而今,品茶早已由饮水解渴的生存需要升华为一种文化行为,旁及文学、书画、工艺美术、佛教、道教、农艺诸方面,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成为修身养性的方式之一,从而构成饮食文化的重要部分。
品茶之趣,固然要有平和之心境、纯朴之氛围,而更在于茶本身之独具神韵。明代许次纾写《茶疏》,举出品茶四要素:“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四者当中,水与火属于无形之物,茶为生物之灵,均是自然的产物,惟饮茶器具是人为特制,集中反映了人们的创造智慧、技艺情趣,值得鉴赏、玩味。
茶具一词,最早见于西汉王褒《僮约》中“烹茶尽具”四字。这个“具”是什么样子,称呼什么,质地和用途如何,都不清楚。由古至今,茶具品种多样,千姿百态。且不说远古先民使用的拙朴憨实的种种彩陶、黑陶饮具,也不谈汉魏名士们谈古赋诗,以茶、酒会友所用的青瓷茶具,仅从茶艺广为盛行的唐代算起,茶具已经是各式毕具,美不胜收,朝野上下无不饮茶。自唐代起,烹茶、啜饮不断礼仪化、规范化、艺术化,茶还在佛、道宗教的影响下,成为款待客宾和祭祀神佛、祖先、亡灵的必备之物。茶具的直接视觉感受成为品饮茶的先导。陆羽总结前人用茶、煮茶、制茶、饮茶的方法,写出了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茶叶专著——《茶经》后,“天下益知饮茶矣”(《新唐书·陆羽传》),陆羽渐渐被奉为“茶神”、“茶圣”,茶具的种类也更加多姿多彩。
唐代以后的宋、元、明、清诸朝,随着饮茶风尚的社会化,茶肆、茶楼有了“多种经营”,饮茶方式由唐代饼茶煮饮发展到宋代的末茶冲饮,再到明代的茶叶泡饮,茶具的形式也有发展变化。特别是进入清代之后,茶具日益成为文人雅士的玩物,文化品位又有提高,其生产、制作进入色彩纷呈的鼎盛时期。茶具在观念上已与酒具分开,茶具艺术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工艺美术门类,林林总总的茶具产生了独特的魅力,有一种整体效应使人为之倾倒。 茶具是实用器具,因饮水品茗而生,盛水灌茶是其最初的功能,随着茶道、茶艺的流行,人们对茶具的质地、设计、制作也越发讲究,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茶水的品质、人们的口感。但是,这个原因还不足以使茶具具有历千百年而不衰的魅力。茶具的魅力,更在于她的素雅,中国古代茶人给茶具冠以高雅的名称,如给风炉取别号为苦节君,将茶盒称为合香,碳篮子叫乌府,茶杯谓之啜香,共有27种之多。到了宋代,对茶具统称为“玉川先生”。而在唐宋诗词中,几乎对每一种茶具都有描写。当然,也有可能是通俗的、大巧若拙的,总之,是适合了一部分人的审美情趣的。这样,茶具的制作、观赏,无疑是一种美的追求,品茗与赏器同时进行,这才符合茶艺的要求。
青涩篇.陶
按现代硅酸盐科学的理论,陶器是泥土加水成型,经高温焙烤后生成的一种物质,它是人类第一次将一种天然物质经过加工将其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发明创造。陶器的颜色有红、灰、白、黑,这是由于原料或烧制技术不同而造成的,其发展过程是红陶-灰陶-黑陶-白陶。而彩陶和彩绘陶则是以装饰手法不同来分类的陶器,器物表面有不少符号、纹饰,含有原始宗教、巫术的用意,但也不乏美感。
名称:陶碗、陶瓶 年代:仰韶文化时期 规格:陶碗高10.9cm 口径20.3cm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数千年前远古先民使用的两年陶器:陶碗和陶瓶。碗用来盛食物或饮水,瓶则是汲水器。 仰韶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彩陶最为发达。主要器形有平底罐、三足鼎、盆形灶等,纹饰十分丰富,以白、黑、红色描绘人物、动物、植物,以及几何纹,形象生动,艺术价值很高。
名称:彩陶圈足碗 年代:大溪文化时期 这件陶碗是长江中游重庆巫山大溪文化鲜艳的彩绘陶器,于烧制后再描绘上图案的作品,其色彩较之烧制前就绘饰的彩陶要容易剥蚀。这件陶碗有圈足和几何纹饰,距今约6400-5300年。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黑陶和白陶,彩陶非常发达。主要器形有曲腹杯、筒形瓶、器座等,主要纹饰有瓦纹、条带纹、人字纹等。
名称:八角星纹彩陶豆 年代:大汶口文化时期 另一类大汶口文化遗物——彩陶豆。豆本身不是饮器,而是食器,古书上说它是用来放肉的。其形状与高柄杯有关(有一种高柄豆与高柄杯更像),与后世的盏托也有关。 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器的主要器形有深腹鼎、高柄豆、高柄杯、深腹罐等,代表饰纹有划纹、水波纹、涡旋纹等,用红、黑、白三色绘成,多为沙质红陶和泥质红陶。晚期渐多为灰陶、黑陶、白陶。其中白陶是极富盛名的,制作胎料是瓷土,只是烧成温度不够(达不到1200摄氏度以上)才是陶器,这说明我国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找到了制造瓷器的原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