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1120 |
2004-05-07 12:32 |
最有人缘的28个电视人物 在当今中国,由于电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电视中那些虚构出来的人物也常常有着极好的人缘,其中不少人甚至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无论他们是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还是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人物,都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无可争议的巨大影响。尽管作为大众消费文化的产物,这些人物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淡忘,但他们曾经引发的文化心理震荡及其投射出来的社会历史变迁的丰富内涵,却能引起我们永久的回味和追索。
1、阿信 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1980年在中国播出) 8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奋发图强成了时代的最强音,电视连续剧《阿信》正好顺应这种社会心理需要。《阿信》讲述了日本著名的百货连锁企业八佰伴创始人艰苦创业的过程,直到今天,中国人心目中的日本人仍有坚忍、勤奋等美德,阿信使这种美德具体化。她从最底层做起,历尽艰辛,终于获得了成功,正是千千万万个阿信,使日本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从阿信身上,中国人第一次获得了市场经济下创业的感性教育,这为十几年后中国经济的起飞打下了小小的心理基础。 90年代,八佰伴终于出现在中国的都市。近日,又传来日本八佰伴破产倒闭的消息,人们于是又对记忆中的阿信的命运唏嘘不已。
2、麦克·哈里斯 美国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1980年在中国播出) 在十年动乱之后国人已经忘记了什么是科学幻想的情况下,美国科幻电视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迅速轰动了大江南北。当然,即使在当时,稍有科学头脑的人也觉得这种科学幻想过于离奇。简而言之,麦克·哈里斯是个水陆两栖人,他做了种种好事,更重要的是遏止了种种坏事。今天想起来,科幻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其实陷入了一个悖论,因为在剧中,我们没有看到科学给人类带来任何裨益,剧中的科学家操纵着一架潜艇,每天渴望的就是要毁灭美国的东海岸或者西海岸,而拯救人类的恰恰是有着超越自然能力的(几年后人们把这种能力叫做特异功能)麦克。当然,今天的观众大多已经忘记了麦克都干了什么,但无论如何也忘不了“麦克镜”。麦克镜可冶ΡΥ入未来的中国服饰史,因为将来很难再出现墨镜上贴商标的奇观。要硬说麦克镜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那就是改变了以往国人认定戴墨镜者大都是特务的观念,那时麦克镜是新潮、开放的象征。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就是一点一滴从这样的小事上开始的。 人们可能忘了,这部电视剧还使另一项健身运动风靡了全国,那就是飞碟。
3、许文强 香港电视连续剧《上海滩》 周润发扮演 内地观众领略到香港电视剧的魅力始于《上海滩》。命运沉浮、江湖恩怨、爱恨缠绵、快意恩仇直到90年代仍未过时。由一个学生到黑道枭雄的演变突破了内地作品的题材禁忌。想当年,许文强头戴礼帽,西装革履,白纱巾微微一擦鼻子的派头不知倾倒多少少女。即使是男人也毫无妒意,许文强舍生取义、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刚好显出英雄本色。更何况谁也不希望身旁的少女总盯着阿兰·德龙、高仓健这些外国男人。多少年后,周润发尽管更加随意更加可爱地走进我们的视线,但许文强却总是挥之不去。 当年也有少女不喜欢许文强,《上海滩》便给她们提供了另一个风度翩翩的丁力,少男们也没闲着,他们那时迷恋上了冯程程。
4、姿三四郎 日本电视连续剧《姿三四郎》(1981年播出) 想知道摔跤为何变成了柔道,就应该看看姿三四郎的故事。80年代初在中国播出的这部电视剧今天看来是一部平平之作,但当时收视率却着实不俗。日本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善于微言大义的民族,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要告诉你许多人生的哲理。这对于许多普通的中国百姓来说不可思议,摔跤就摔跤呗,从中悟什么道呢?好在男女主人公实在是英俊靓丽,这就足够引人入胜了。今天年过三十的观众只要一闭眼就会想起姿三四郎的模样,但同样,你就是瞪圆了眼也难想起它的情节。倒是它的主题歌因为用在了姜昆的相声里,人们还有印象,它咿咿呀呀、抑扬顿挫、充满哀怨的日本风格实在不是咱们中国人听得惯的。
5、霍元甲 电视连续剧《霍元甲》 “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以往国人看电视剧时从未澎湃起如此之高的爱国热情。霍元甲是本世纪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靠一双铁拳,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电视剧着重表现了霍元甲与日本侵略者的种种较量,他以出神入化的中国功夫打败敌人,宣泄了观众愤懑的情绪。若说起本世纪的武术家,与霍元甲齐名的大有其人,但霍元甲的家喻户晓无疑源自这部电视剧。《霍元甲》是引进较早的香港电视剧,它文戏武戏并重,给内地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更值一提的是,剧中还塑造了一个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人物陈真,进入90年代,霍大侠这位“弟子”的知名度甚至超过了他的师傅。
6、武松 《武松》 祝延平扮演(1982年播出) 电视剧《武松》无疑会被载入中国电视发展史。它或许不是第一部改编自古典文学作品的电视剧,但在此类作品中,它第一次引起了轰动。30岁以上的人们至今依然记得当时万人空巷看《武松》的情形。武松这一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电视剧把它具像化,应该说难度极高。但可以肯定的是,直至今天,也没有哪个改编自名著的电视人物像武松这样毫无争议。《武松》也是第一部启用专业武术演员精心设计武打、讲究视觉效果的电视作品。尽管普通百姓大多被醉拳吸引,但专业人士认为这部作品更具意义的是它的叙事、结构、视听语言运用均达到了高度的成熟。《武松》与几乎同时出现的电影《少林寺》非常相似,它们都轰动一时,具有转折性的意义,代表了当时影视创作的高水准。
7、孙悟空 电视连续剧《西游记》 六小龄童扮演(1982年播出) 扮演孙悟空可以说是一种冒险。和众多“孙悟空”相比,六小龄童在电视剧中所扮演的孙悟空给观众的印象最为直接、最为生动。毕竟是真人用较为生活化的方式来表演,这是第一次,与动画和戏曲相比要鲜活得多。虽然六小龄童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孙悟空形象,但由于电视剧本身的视觉优势,使他获得了极高的知名度。 《西游记》也是80年代规模最大的动用多种电视特技制作的电视剧。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重看这些特技或许有种种遗憾,但当时它的影响是极为巨大的。
8、小鹿纯子 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1983年播出) 小鹿纯子在荧屏上运用“晴空霹雳”时中国女排渐渐进入鼎盛时代,排球热确切地说是女排热席卷中国,这就为小鹿纯子找到了观众基础。剧中那群朝气蓬勃的少女给观众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而小鹿纯子积极拼搏的精神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即使是不热爱体育的观众也能被纯子的善良和热诚打动。还有一些对体育更一无所知的观众,他们当时最大的疑惑是女排怎么可以用跟头把势式的“晴空霹雳”去战胜对手。
9、幸子 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 山口百惠扮演(1982年在中国播出) 山口百惠是七八十年代文化潮流中的一面旗帜。今天习惯了偶像满天下的人们很难想象当年万千迷恋在一身的情形。幸子是山口百惠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电视形象。一个清纯如水的少女得了白血病已然不幸,更何况她还有一个悲惨的身世。让观众长吁一口气的是好在她还有个爱她的父亲,有一个忠贞不渝的白马王子。《血疑》集中了情节剧所有可能的煽情因素,在80年代赚取了中国人最多的眼泪,直到90年代《渴望》出现时人们才把眼泪撒在自己人的身上。 今天,关于幸子与《血疑》至少有三点是人们难忘的,第一是大岛茂扮演的父亲和他的衣领宽大的衬衫;第二是该剧结尾时由于幸子的去世使人不忍目睹,创下了一部最高收视率的连续剧却有着最低结局收视的奇闻;第三是从《血疑》开始,中国的电视台学会了在电视剧前加播广告,当时许多名人忿然撰文,对电视台的这种趁“情”打劫的行为予以谴责。今天看来这有些不可思议,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了。
10、伊佐拉 巴西电视连续剧《女奴》(1984年播出) 1984年,北京电视台译制了巴西电视剧《女奴》,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如一阵旋风刮过,这部电视剧立即走红全国,人人关心起伊佐拉的命运。中国观众除了足球,对巴西这个国家所知甚少,是伊佐拉让他们深入了解了这个国家的文化和人民。伊佐拉旋风后,国内各电视台纷纷引进南美电视剧,《卞卡》、《诽谤》、《坎坷》等等均有很好的收视率。这些电视剧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长度惊人,一般都在60集以上,能坚持看下来的大多是那些家庭妇女。在南美,广播剧非常受欢迎,相当于我们的评书联播,电视剧大多由广播剧派生而来,所以,这种惊人的长度对于南美这些国家是不奇怪的,但在其他国家却很少受到欢迎。
11、大赤包 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 李婉芬扮演(1984年播出) “大赤包”并非该电视剧的主角,今天的人们也许不大记得那些主要角色了,但对“大赤包”却记忆犹新,这是因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李婉芬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人们通过李婉芬加深了对老舍先生这部作品的印象。直到今天,李婉芬走在街上仍会被路人叫作“大赤包”。尽管在今天看来她的表演带有很强的夸张色彩,但恰好体现了这一人物所具有的个性特征。
12、米老鼠和唐老鸭 美国电视卡通片 十多年前,米老鼠和唐老鸭首次在电视荧屏上与中国观众见面。这之前它们已经是世界各地家喻户晓的“人物”。几十年来,米奇和唐纳德为迪斯尼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几代儿童与他们共同成长。人们很难忘却十年前,每到周末,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要打开电视,与米老鼠和唐老鸭见面。对于大多数国内观众来说,第一次发现动画片不仅仅是给儿童看的。对卡通人物的这种迷恋今天已很难再见到了。
13、一休 日本电视卡通片《聪明的一休》 一休是个从小在寺庙里长大的小和尚,他聪明勤奋、热心善良,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思想和神力,是日本民间传说中的一位神仙高人。荧屏上的童年一休圆圆的大脑袋、胖乎乎的脸蛋甚是可爱,面对困难他总能运用智慧加以解决。聪明的一休是智慧的化身,他的乐观向上感染了许多观众。与米老鼠和唐老鸭类似,不仅受到了小朋友喜爱,成人也十分欢迎,小一休拥有很大的观众群,是国内观众中知名度最高的卡通人物之一。
14、济公 电视连续剧《济公》 游本昌扮演(1985年播出) 济公本是传说中的人物,但这位可能是带有最多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佛家高僧,在中国文化中却有着独特的地位。电视剧把他搬上荧屏,立即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兴趣。对于百姓来说,传奇故事永远具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更何况电视剧运用了喜剧的形式。跟着这部电视剧走红大江南北的还有它的主题歌,“鞋儿破、帽儿破……”成了当年最上口、被传唱最多的流行歌曲。
15、李向南 电视连续剧《新星》 周里京扮演(1986年播出) 政治题材电视剧本已希罕,引起轰动的就更少见。这部太原拍摄的电视剧红遍全国,在太原播出时,万人空巷。后来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收视率竟高达92%。李向南的知名度在80年代的中国一点不亚于真实生活中的政治家。他的改革、他的才干、他的抱负引起了普通百姓的浓厚兴趣。《新星》的成功之处是为观众展示了当代中国的种种社会现象、种种现实困难,把李向南放入其中,无疑是要为人们做一种可行性的实验。以《新星》为标志,普通中国百姓对此类题材作品的喜爱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同时这也是这类题材离开电视剧的开始。其后,娱乐至上成了电视剧的方向。
16、亨特 美国电视连续剧《神探亨特》(1988年播出) 任何一个美国文化学者都对亨特在中国的知名度大惑不解,他们不明白一部普通到了极点的情节剧,一个平凡得不起眼的角色为何在中国轰动一时。细想想,这位美国神探也没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他出生入死的那些场景与后来的大片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但恰恰在那时我们的电视荧屏上没有这种类型的系列剧,没有亨特这样的人物,亨特总在破案,到今天他破的那些案子观众几乎全都忘了,只记住了这个琅琅上口的名字,记住了与他搭档的那位漂亮的女神探麦考尔。
17、枣花 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 吴玉华扮演(1988—1993年前后播出) 由吴玉华扮演的枣花是80年代末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少有的动人形象。这部电视剧为观众讲述了80年代中国农村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电视剧以少有的优美视像风格和细腻的人物刻画塑造了枣花的形象。枣花孝敬老人、任劳任怨,尤其令观众动容的是她面对的巨大情感压力:离开恋人,嫁给一个粗暴的丈夫,终日受辱。电视剧巧妙地把中国农村的剧烈变革浓缩到道德情感的故事之中,适应了大多数观众的心理需要。确切地说,枣花的出现早于《渴望》中的刘慧芳,这类的形象从古至今比比皆是,故事类似,命运沉浮的程度不同,她们赢得的同情心凝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和道德力量。 在《篱笆、女人和狗》之后,吴玉华扮演的枣花又出现在系列续集《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当中,当时已进入90年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反响日渐减小,因为90年代传统毕竟发生了变革。
18、方鸿渐 电视连续剧《围城》 陈道明扮演(1990年播出) 大多数百姓似乎是从电视剧《围城》知道了钱钟书、知道了小说《围城》、认识了方鸿渐。自有国产电视剧以来,荧屏上从来没有如此生动的知识分子形象。本来,知识分子离普通大众甚远,但方鸿渐却以自己的命运让观众看到了人在现实中的尴尬和两难,这种人生困境就叫围城效应,它有百分之百的普遍性。陈道明扮演的这个角色既体现了原作的意念,也有自己的理解,当然这个人物的成功最终还是归功于原著。
19、刘慧芳 电视连续剧《渴望》 张凯丽扮演(1990年播出) 90年代的中国电视剧创作出现了质的变化,引进作品不再一统天下就从《渴望》开始。如果评选当年十大新闻人物,“刘慧芳”肯定会榜上有名。虽然任何作品中的人物都是编出来的,但刘慧芳无疑编得最成功,因为她融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有的优秀女性的优点于一身,温柔、勤劳、善良、宽容,感动得人们许多年后仍然将信将疑。哪怕是她的软弱,也不是缺点,那只是衬托王沪生的可恶罢了。《渴望》是维护传统美德最成功的一次电视创作。刘慧芳与宋大成让观众看到了好人的道德力量。“好人一生平安”是《渴望》的主旋律。
20、外来妹 电视连续剧《外来妹》 陈小艺扮演(1991年播出) 《外来妹》是最早反映广东地区外来打工者生活的电视剧,在电视剧中这是一个全新的话题。从偏远山区来到繁华都市,人生的命运就此改变了,尽管现实生活没有电视剧那样传奇,但时代与人的变革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从《外来妹》起,来自广东的电视剧开始对内地产生一次次的文化冲击,人们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改革最前沿的动态。外来妹这一称谓也走出广东,成了全国通用的词汇,当然它现在已被“打工妹”替代,而这个称谓也同样来自广东。
21、李冬宝 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 葛优扮演 (1992年播出) 《渴望》之后,以王朔为首的那一拔儿北京作家创作出了《编辑部的故事》,再次轰动全国。自有国产电视剧以来,恐怕没有哪个人物像李冬宝那样老少咸宜,极有人缘。李冬宝是编辑部的摄影记者,他满嘴的实话,最关键的是微秃的脑门上写满了智慧。葛优以他的大智若愚第一次成功地击败了银幕荧屏上的各类俊男,自从有了葛优,中国男性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人们发现男人原来不应该像高仓健那么深沉、不必像阿兰·德龙那样的漂亮,只要有智慧就足够了。 与余德利、戈玲一起,李冬宝说出了许多别致的警句,流行一时。
22、白娘子 台湾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 赵雅芝扮演 号称是中国十大民间传奇中的人物白娘子,也许是在影视中被改编得最多的人物。该电视剧风格独特,把五六十年代盛行于港台地区的歌舞片移植到了电视屏幕。一时间它的主题歌风靡全国,“千年等一回”成了该年度的最强音。科技含量的增高也是这部新编的白娘子故事的特点。赵雅芝更是具有相当的号召力。内地的观众多年前曾在《上海滩》中为冯程程倾倒。而白娘子仍然美丽,更加成熟和善解人意,更像一个在世的观世音菩萨,观众为她着迷,再一次掀起了赵雅芝热。
23、乾隆 电视连续剧《戏说乾隆》 郑少秋扮演 风流皇帝乾隆在90年代得了一个满堂彩。这位皇帝不但风流、潇洒,还是武林第一高手。《戏说乾隆》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化观念,许多年来无论是观众还是编剧都不知道历史可以戏说,戏说之后才发现原来无妨,谁都知道这是假的,谁也没把它当成真的。当有人指出电视剧的历史谬误时立即招到了观众的嘲笑,毕竟人们看电视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娱乐。其实,戏说乾隆也并非郑少秋的首创,早在1929年,上海天一影片公司就有了这类的把戏,而且那时的乾隆更潇洒,梳着当时上海最流行的分头舞刀弄棒。
24、包青天 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金超群扮演 清官是中国百姓永恒的渴望,与贪赃枉法的赃官相比,清官除了廉洁,更要为民申冤。历史人物中,再也无法找出知名度大过包青天的清官了,包青天被搬上荧屏是电视的必然。这部最初由台湾推出的电视连续剧轰动了整个华人地区,除了塑造包青天的刚直不阿、公正严明之外,这部作品还注重用情感来打动观众。包青天的扮演者金超群是台湾资深演员,他以前的角色大多是反派。星运不佳时,金先生曾经无钱过年。包青天使他一夜成名,人人认可。金超群非常强调情感的把握,当观众看到威严的包青天经常掉泪时大为感动。与剧中人一样,观众也在情与法的冲突中陷入两难,情法难分的确非常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25、王启明 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 姜文扮演 (1993年播出) 1993年,向来不演电视剧的姜文决定扮演《北京人在纽约》中的王启明,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这部电视剧真实地再现了当年出国潮涌动下的北京人在异国他乡的艰苦奋斗,是国内影视界第一次把视角投向出国人员这一特殊群体。这个电视剧的出现之时正是在出国潮的冷落之际,它契合了全社会对出国热的反思,因此引起了众多的关注。王启明是一个时代的典型,电视剧没有将他及其周围的人物简单化,而是以一种客观的视角、平实的语言来讲述他们的痛苦与欢乐。由于故事发生在美国,场景的选择多在纽约,演员的表演在中英文两种语境中跳跃,非常生活化,对观众产生了较强的文化冲击。
26、杜梅 电视连续剧《过把瘾》 江珊扮演 (1994年播出) 这部电视剧根据王朔的《过把瘾就死》、《空中小姐》等几部小说改编,江珊在剧中扮演了女主角杜梅,她与王志文配合默契,把人物因爱而萌生的各种复杂情感演绎得酣畅淋漓,充分把握了人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特殊感觉,分寸感掌握得恰到好处。应该说江珊的外形条件并不优越,但正是她形象中透出的个性使观众着迷。该剧的首次播出被安排在深夜,但收视率依然很高,江珊也迅速走红,成为观众喜爱的明星之一。
27、傅明老人 系列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文兴宇扮演 傅明老人是一个老干部,傅明老人是一个心眼儿好却总是用不上的老同志,傅明老人的口头禅是“这个……这个……啊……”。他的声调很特殊,颤微微的,以至于你见了文兴宇时发现他不那么说话会大吃一惊。傅明老人最看不上的人是老胡,傅明老人最得意时说的是“副处长,我儿子。”傅明老人最气不过的是美国的表姐花天酒地领着狗,自己却不能革命路上手拉手。最叫傅明老人尴尬的是为了给大家安灯泡丢了钱,他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祥林嫂。怎么看傅明老人都像个孩子,但无论怎么说,能在电视上拿傅明老人这样的老同志开涮,的确是宽松和进步了。
28、刘罗锅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 李保田扮演 (1996年播出) 包括创作者在内,谁也没料到《宰相刘罗锅》一夜之间红透大江南北。刘罗锅不是包青天,他亦庄亦谐,更加迎合了90年代观众的轻松心态。与《戏说乾隆》多少有些类似的是,《宰相刘罗锅》也属于戏说历史,但它更多的是借古喻今,清官、幽默、讽刺、演义等等因素夹杂在一起,不成功才怪呢。刘罗锅更接近普通百姓,连他爱吃的芋头也突然热销北京,这让扮演刘罗锅的李保田都感到惊奇。
|
|